這件青瓷貫耳壺帶有寬敞的開口和圓潤碩大的腹部,頸腹間裝飾兩道凸起的弦紋,左右兩側各帶有一個管狀貫耳。它的造型端正對稱,看起來大方莊重,是流傳後世的南宋官窯瓷器中最大的一件。
貫耳壺的內外塗滿了濃厚的青釉,偶而有不均勻的情況,二道弦紋上都有釉料堆積的現象,底部胎土與釉料的相接處可以看到不同釉層,呈現出南宋官窯多次上釉的特徵。壺的釉質潤澤光亮,釉色呈現乳濁粉青色,器內色澤較淡,器外則較深。表面因為燒造過程中,釉料和胎土熱脹冷縮的速率不同,而出現清晰可見的不規則深色裂紋,稱為開片,是官窯瓷器的特色。
南宋存在兩個官窯,分別是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對照出土物,這件貫耳壺可能是郊壇下窯址所產燒。
南宋時朝廷遷至南方,一時難以取得國家祭祀所需要的銅器、玉器等禮器,只好以陶瓷器或竹木器代替。在朝廷的指揮下,南宋官窯延續北宋青瓷釉色傳統,製作出禮器的樣式。眼前這件青瓷貫耳壺正是模仿青銅器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