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ig 427南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

  • Share this:

這件青瓷貫耳壺帶有寬敞的開口和圓潤碩大的腹部,頸腹間裝飾兩道凸起的弦紋,左右兩側各帶有一個管狀貫耳。它的造型端正對稱,看起來大方莊重,是流傳後世的南宋官窯瓷器中最大的一件。

貫耳壺的內外塗滿了濃厚的青釉,偶而有不均勻的情況,二道弦紋上都有釉料堆積的現象,底部胎土與釉料的相接處可以看到不同釉層,呈現出南宋官窯多次上釉的特徵。壺的釉質潤澤光亮,釉色呈現乳濁粉青色,器內色澤較淡,器外則較深。表面因為燒造過程中,釉料和胎土熱脹冷縮的速率不同,而出現清晰可見的不規則深色裂紋,稱為開片,是官窯瓷器的特色。

南宋存在兩個官窯,分別是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對照出土物,這件貫耳壺可能是郊壇下窯址所產燒。

南宋時朝廷遷至南方,一時難以取得國家祭祀所需要的銅器、玉器等禮器,只好以陶瓷器或竹木器代替。在朝廷的指揮下,南宋官窯延續北宋青瓷釉色傳統,製作出禮器的樣式。眼前這件青瓷貫耳壺正是模仿青銅器的造型。


Tags:

About author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名稱的由來。一九三一年為避戰禍,故宮文物開始於中國境內四處遷徙。一九四九年,由於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將總數約六十萬件左右的故宮精品文物運到台灣,并曾暫置于桃園楊梅、台中霧峰北溝等地。直到一九六五年,始遷至台北士林外雙溪現址。 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五十多年歲月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已發展成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不僅持續提升硬體機能,同時也戮力於藏品徵集,目前總數已達六十七萬件之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夏文物典藏。近年來,全力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透過先進的數位科技,讓故宮文物有了新穎的面貌,不僅在展示呈現上更為活潑,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上,也充分扮演了新世紀博物館創新價值的多元角色。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ouse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art in the world. With nearly 700,000 precious artifacts, the museum’s extensive collection spans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onsists of magnificent treasures from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s dedicated itself to melding culture and technology, hoping to make its national treasures and remarka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more accessibl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iew all posts